三月,步行於鉛灰色天空下,細雨霏霏的河內市,我們被帶進這個溫暖的角落。
這是一家座落於河內鬧區一間不起眼的餐廳。它有一個好記的名字—KOTO。導遊告訴我們,這是一家非營利機構餐廳,裡面所有的侍者都來自於KOTO 廚藝學校的學徒。
於1999 年成立的KOTO ,創始人為澳籍越南人Jimmy Pham。當初成立這所廚藝學校是為了幫忙一群流浪街頭的青少年; 來自農村的他們,因著家庭環境的因素而被迫輟學到大城市討生活。Pham 問這群青少年如何能幫他們在社會上立足時,他們說希望能夠學得一技之長,找到穩定的工作。
於是,KOTO 廚藝學校就此誕生。
KOTO從剛開始幾位流浪青年組成,售賣三明治的小店鋪,到今天成長為一個能容納200 名學徒,並在胡志明、河內市區繁華街道上擁有三家餐廳、被公認為品質保證的廚藝學校。
本著“Know One Teach One"的宗旨,KOTO 每六個月招收30 名平均年齡從16-22 歲的貧戶青少年學徒,在廚藝學校裡接受兩年嚴格的訓練,學習項目包括英文、酒店管理及烹飪課程。在學期間,學費全免,學生們的吃住完全由 KOTO 慈善機構所贊助; 學生們畢業後的就業率幾幾乎是百分百,並有許多人得以進入五星級大酒店工作,徹底打破了貧窮的惡性循環。KOTO 多年來的努力,也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肯定。
我們被年輕的侍者帶上二樓。寬敞的空間,窗明几淨。簡約而不失時尚的室內裝潢,讓人眼睛一亮。牆上掛著許多學徒的照片。
午餐時間,來此用餐的絕大多數為外國觀光客。20 多種菜單樣式包括了符合西方胃口的沙拉、三明治、牛排,也有改良式的傳統越南料理及家常菜。為我們服務的兩位侍者,看起來頂多是高中生的年齡。當他們親切地為我們上菜時,另一位較年長的學長, 則在一旁用越南話輕聲叮囑他們需要注意的事項。
來自湄公河三角洲的米,細細長長,米飯一端上桌時滿室微香。用檸檬草和各式香料炒成的蔥爆鮮嫩牛肉,一盤蝦醬炒什錦蔬菜,烤鴨肉,越南涼春捲,和菠菜湯,加上最後一杯道地的越南冰咖啡。雖是簡單的幾道家常菜,但我們似乎感受到準備這些食材背後、每一顆努力向上的心。
來自下龍灣,今年20 歲的包,六個月前才剛結訓畢業。可以操簡單英語的他告訴我,過去在家鄉街頭以賣獎券為生,後來在報紙及電視廣告上看到KOTO 招生的消息,便報名參加,自此改變他的一生。
問包將來想到哪個國家工作?「我計劃兩年後進到瑞士的五星級酒店,但是現在必須先累積工作經驗!」從這個年輕人的眼神裡,我看到一股發自內心的自信,無法想像兩年前的他曾經流落街頭賣獎券。
越幣對美金匯率為21,000比1。結賬時妹夫給了5塊美金當小費,對我們來說只是一點心意,可是十萬五千越幣對這群年輕侍者卻是一筆大數字。
“All for me?" 年輕的女侍者看到這5 塊美金,驚訝地無法相信。
經過學長示意,她開心地收下來頻頻說謝謝。離開後不久又回到我們的桌前,再度屈躬、誠懇地向我們致謝,最後像個滿心歡喜的小女孩兒,腳步輕盈地跳回廚房跟她的同學們分享這份喜悅。
「從來不知道五塊美金能讓一個人這麼開心!」妹夫說。
中國有句古話說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」,與其直接提供金錢或實物給弱勢團體,不如教授他們謀生技能才是王道; 而深闇此道的KOTO 創辦人Pham 將愛心化為行動,提供越南流浪街頭的青少年一個奮勇向前的動力。
步出KOTO 餐廳時,雨停了。爛漫春陽撒下耀眼金光,也溫暖了我們每個人的心。
(本文首載於05.18.2014 金門日報)
留言列表